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2016轨道交通苏州产学研对接活动的通知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16/10/14 14:06:56 人气:

各联盟成员:

为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成果在江苏产业化,北京交通大学拟于2016年10月28日在苏州举办“2016轨道交通苏州产学研对接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2016年10月28日,一天。

活动地点:苏州自主创新广场4楼会议室(苏州市姑苏区干将东路178号)。

二、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

承办单位:潘多拉梦工场

支持单位:苏州市科学技术局

三、参加人员

1、江苏省科技厅、苏州市科学技术局等单位领导;

2、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领导、有关成员单位的代表及轨道交通领域专家;

3、北京交通大学、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领导及轨道交通相关专家;

4、有对接需求的各市(县、区)科技部门负责人、企业相关负责人、科研单位科技部门负责人、科技镇长团成员;

5、有投、融资需求的创投公司、基金负责人、技术经纪人;

6、轨道交通相关企业。

合计约150人。

四、活动议程

详见附件1。

五、其他事项

1、本次活动不收取参会费用(住宿自理)。

2、请各市科技局、联盟成员单位积极组织参会对接(因场地限制,各单位参会人数不超过2人)。请于10月26日(星期三)12:00前,将参会回执(附件2)报会议联系人邮箱。

联系人:

李庆明 025-85485954,jscxyb@126.com

梅园13913100922,may.mei@fetcompany.com

吴建华 15995869996,。

附件:

1、活动议程

2、参会回执

3、参会专家

4、举办单位简介

5、活动地址示意图

李庆明电话:025-85485954,

附件1

jscxyb@126.com

附件3

参会人员名单

1.北京交通大学:

序号

姓名

职称

部门或研究方向

1

张立伟

执行主任

电力牵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

杨恒

主任

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

3

叶龙

教授

地铁关键岗位人员职业紧张与心理干预体系

4

张勤俭

教授

机械设备与控制

5

郭盛

教授

智能控制与机械传动

6

艾渤

教授

通信信号

7

骆建军

副教授

轨道交通道铁工程

8

魏泽崧

副教授

地铁站内设计、周边建筑设计

9

刘彪

副教授

车载网络与计算机总线控制

10

曹君慈

副教授

轨道车辆传动系统

11

夏明超

副教授

牵引供电

12

文化宾

副教授

牵引供电

13

吕海军

副教授

企业管理、重组与并购

14

王建强

副教授

新能源系统

15

修三木

讲师

城轨无线充电

16

陈新

讲师

工业设备自动控制

17

黄先进

讲师

地铁超级电容、地铁车辆制动能量再生利用、能馈式供电与牵引传动装备

2.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孙月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宣传主任

3.校友企业

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腾实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微诺时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正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波斯曼技术有限公司

附件4

北京交通大学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我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学校位于首都北京“学府胜地”海淀区,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2015年9月,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威海校区也将正式投入使用。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我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我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向哲浚、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我校任教。

一个多世纪以来,经过数代交大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北京交通大学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交通行业和首都区域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以及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机遇,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学校确定了到本世纪中叶初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和“三步走”战略。

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国家保密学院14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在河北省黄骅市创办独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建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等13类专业学位。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2952人,其中专任教师1790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08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67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在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6人。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向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1997年、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3690人,博士研究生2593人,硕士研究生7727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8052人,成人学生8324人,长期外国留学生2014年累计1387人。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北京市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29项;近5年来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1个;8个专业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获评“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获批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课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通过设立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知行班)、海外项目经理班、轨道交通试点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就业率稳定在较高水平,连续6年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在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连续3年超过50%。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高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全国第一、二、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并多次赴欧洲、非洲以及美国和台湾等地演出,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先后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校师生精心创作并排演的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圆满完成校内公演和武汉汇演,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104项(次),其中羽毛球队在世界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冠军72项。

学校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0.6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793.85万余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46个,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能源局技术研发中心、4个国家认可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实验室、9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北京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1000余项,科研经费近38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2135篇、EI检索论文3873篇;申请专利2047项,获授权专利1262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并连续主办8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35场“交大大讲堂”,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42次。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1项,2011年主持完成的“基于行为的城市交通流时空分布规律与数值计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主持完成的“基于通信的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和“复杂工况下磁性液体密封关键技术与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4年主持完成的“标识网络体系及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主持完成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英、德、法等37个国家的近200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敦和巴西坎皮纳斯办有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主办或承办国际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铁道工程、低碳物流等领域的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国际文化节”,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海内外成立地方校友会28个,吸纳董事单位77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118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秉承“知行”校训,以更加谦虚谨慎、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实现交通大学百年华诞时江泽民同志题词“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是以"撬动科技资源、促进开放共享,服务企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通过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开放共享,激活科技条件资源,面向企业、社会提供研发实验服务,推动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

平台结构

目前这一平台体系可分3个层次,包括1个总平台、6个领域平台和12个研发实验服务基地。

总平台依托首都信息服务网络,是宣传、展示与服务的窗口,也是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的操作平台。信息服务网络还发挥了为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领域平台与企业之间互动提供支撑的作用。

领域平台采用行业资源分类聚集的模式,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能源环保、装备制造和技术转移领域建立了6个平台。6个领域平台的管理分别依托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市场化运作则依托联盟进行。领域平台目前有76家成员单位,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整合行业资源,打造行业服务品牌;二是面向政府、市场提供服务。面向政府就是要求领域平台充分整合利用政府投入的科技条件资源,支撑未来国家、地方的重大科技发展,比如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项目等;面向市场,要求平台不断挖掘社会需求,开展企业需求与科技条件资源对接服务。

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采取整建制整合科技资源、分3年实现全部开放的模式。按照整合资源方式的不同,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又分为综合基地(如中国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与专业基地(如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专业基地的科技条件资源直接进入领域平台,与之挂钩;综合基地按照既有的资源分类情况对外开放共享。

除了上述3个层次,科技条件平台还把社会上零散开放科技条件资源的科研单位纳入平台体系。这些"散户"多是拿出一小部分科技条件资源参与到平台中,而且往往以实验室的名义进行,与所在科研院所、高校没有直接关系,不同于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以整建制整合资源、整建制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模式。

过探索和实践,目前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已经形成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体系。

平台特色服务

针对目前各领域科技条件资源的现状,各领域平台在分析自身供求信息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特色服务,促进产业的升级发展。

如针对目前能源环保领域科技条件资源的现状,能源环保领域平台主要提供四大特色服务。一是资源整合。在科技条件资源供给方,针对科技条件资源总量丰富的在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骨干企业等单位的科技条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可供对外开放服务的科技条件资源库。二是供需对接。通过组织能源环保领域相关企业、生态园区、综合研发服务机构、专业研发服务机构、相关协会、联盟和平台等宣传对接会议,为科技条件资源拥有机构与需求企业提供供需对接平台,同时加强各机构间的科技条件资源合作,避免科技条件资源的重复投资建设,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创新服务。根据该领域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开展专业技能和行业标准培训、人才引进和人才交流等服务。此外,加大对国际最新科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最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同时跟踪国内外能源环保领域最新的市场需求,提升平台深层服务能力,形成核心工作团队。四是市场拓展。开拓京外及海外市场,确定京外能源环保产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地区,为京内外乃至海内外能源环保企业提供分析、测试、检测、监测、实验、培训、咨询、鉴定等研发服务,推动首都能源环保领域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

新材料领域平台的服务范围涵盖四方面,一是材料的检测及相关服务,包括检测、测试测量、标定、数据分析、鉴定、认证、检验、评估、标准样品经营等各类服务;二是面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研发服务;三是汇聚新材料领域科技条件资源及政府、企业、社会对科技条件资源的需求信息,进行资源和需求的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整合新材料领域优势设备资源和高校优质教学条件,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

一、科技资源情况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我国最大的中医药科研中心和临床、教学重要基地,下设十三个研究所,四所附属医院,拥有科技人员四千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00多人,副教授以上高级技术人员800余名。1978年-2008年,中医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1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5项,"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中医药行业唯一国家级一等奖。

北京市科委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建的研发试验基地将整合30个部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新药研究平台的总价值6.5亿元的科研仪器设备,其中单价50万元以上仪器有269台/套数。其中近年来进出口仪器设备原值即高达2500万美元,占全国中医药科研领域(不含企业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近50%。其用途涵盖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品开发试制、产品分析检测等各个方面,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各种专业科技人员约2000余人。

30个部门重点实验室:

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中心(2个)、BSL-3实验室、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2个)、中药药理(骨伤)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2个)、中药制剂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个)、心血管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血液细胞实验室、糖尿病血管功能检测实验室、针灸生理实验室、生物力学实验室、针灸医学工程实验室、经穴形态实验室、中药资源研究中心、中药安全评价研究实验室、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实验室、艾滋病临床免疫实验室、中医心血管病证结合实验室、病理实验室、方证基础实验室、中药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室、中药药代实验室。

2个国家工程中心

中药复方新药研发国家工程中心、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5个新药研究平台

新药研发条件支撑平台、中药新药研究信息服务平台、中药筛选技术平台、经皮给药新制剂研发技术平台、中药中试技术平台。

二、 2009年开放科技资源情况

选取基地有一定开放基础的1/3部、局级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新药研究平台,各种专业科技人员约700余人作为第一批加入基地。2009年仪器设备开放达1.5亿元以上,其中包括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50多台,中医药相关数据库35个、中医药研究相关平台7个。

三、服务特色和功能

1、本基地是我国最大的中医药科研中心和临床、教学重要基地,学科设置齐全,是国内唯一的针对中医药新药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大平台,将在中药信息服务、中药资源、中药饮片及原料药加工、临床前药理学及药学研究、中试、临床研究、生产等各个环节提供符合国际规范的科研服务。

2、本基地拥有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6.5亿元,其中近年购置的先进仪器设备占全国中医药科研领域(不含企业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近50%,其功能涵盖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品开发试制等各个方面,技术力量雄厚,可为客户提供各种国际互认的测试服务。

3、本基地聚集了3000多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研究专家,包括院士4位,具高级技术职称者800多人,其中诸多是全国名老中医、药典会委员、新药评审专家等,覆盖中医药研究的各个领域,可为客户提供权威咨询、方案形成及论证、新药研创不同阶段研究、专业测试和培训等服务。

4、本基地截至08年底,在研课题达648项,金额62812万元,拥有极为深厚的技术及产品转化能力,为联合开发提供了各种契机,以利于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四、服务对象

本基地面向中医药行业乃至全社会开放,主要服务对象包括:

1、中医药产品生产企业;

2、化学药物生产企业;

3、药物及医用产品研发企业;

4、食品、饮品生产及研发企业;

5、研发业务中介公司;

6、一些化工相关企业;

7、其他与中医药研发相关的单位和个人;

8、相关技术和方法培训组织者;

9、有关中医药产品或技术风险投资者。

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简介

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于2015年年底成立,是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大学苏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单位发起,由省内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省外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省内其他高校院所、产学研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企业、其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等自愿组成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接受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联盟宗旨

释放高校院所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提高技术转移整体效能,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任务:

1、推动联盟会员之间加强联系、合作与发展;

2、建立技术成果和企业需求等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技术转移供需信息网上有效对接;

3、组织举办高校院所专家企业行,企业家高校院所行等活动;

4、建立常态化的科技人员为企业咨询服务和重点学科服务重点产业的长效机制;

5、开展与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间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技术转移先进经验,促进先进技术成果在江苏转移转化;

6、促进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运营增值,组织专场对接、路演、沙龙等活动,开展专利申请保护、评估交易、许可转让、建立共享专利池等服务;

7、加强对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的指导,推进技术转移行业规范建设,研究技术转移服务标准、评价内容、指标体系;

8、建立技术转移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

9、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围绕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等提出政策建议;

10、承担政府委托的相关事务。

联盟会员:

本联盟的会员为单位会员。

入会程序:

1、提交入会申请书;

2、联盟秘书处审核;

3、理事会审议通过;

4、颁发会员证。

会员权利:

1、共享联盟资源,对共享资源进行市场化运营;

2、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建议权和监督权;

3、经授权以联盟名义开展技术转移相关工作;

4、优先参加联盟举办的各项活动;

5、会员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会员义务:

1、遵守联盟章程,执行联盟决定,维护联盟声誉和权益;

2、开放技术转移资源,每年定期向联盟信息平台提供技术成果、专家团队等优质创新资源;

3、积极支持联盟组织的各项工作和活动。

附件5

活动地点交通示意图

苏州自主创新广场4楼会议室(苏州市姑苏区干将东路178号)

活动议程

时间:2016年10月28日(星期五)

地点:苏州自主创新广场4楼会议室

时间

内容

09:20-09:30

集合

09:30-10:30

参会专家走访《苏州华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09:30-10:30

参会专家走访《苏州富欣智能交通控制有限公司》

11:30-13:00

午餐

13:00-13:30

签到

13:35-13:45

领导致辞

13:45-16:00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项目发布

第一组

叶龙教授:地铁关键岗位人员职业紧张与心理干预体系

吕海军副教授:企业管理、重组与并购

第二组

张勤俭教授:机械设备与控制

郭盛教授:智能控制与机械传动

陈新:工业设备自动控制

第三组

骆建军副教授:轨道交通道铁工程

魏泽崧副教授:地铁站内设计、周边建筑设计

第四组

艾渤教授:通信信号

刘彪副教授:车载网络与计算机总线控制

曹君慈副教授:轨道车辆传动系统

夏明超副教授:牵引供电

文化宾副教授:牵引供电

王建强副教授:新能源系统

修三木:城轨无线充电

黄先进:地铁超级电容、地铁车辆制动能量再生利用、能馈式供电与牵引传动装备

16:00-17:30

交流对接

16:00-17:30

企业与北京交通大学专家对接

16:00-17:30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与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对接

附件2

姓名

单位

职务

联系电话

是否参加10月28日

午餐晚餐

参会回执

注:1、参会请携带名片;

2、此表请于10月26日12:00前,发至

联系人:梅园电话:13913100922,may.mei@fetcompany.com;

吴建华电话:15995869996,;

热门排行